学乐器不是为了成为人体播放器!

本文最后更新于:2020年9月22日 下午

最近看了官大卫的关于音乐的TEDx,很认同他的观点: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更多的人体音乐播放器。我觉得觉得一定要写这样一篇文章,给自己和所有人看,如果进来了,真的看完吧,铁子,这篇文章里的例子挺有意思的。

背景

最近看youtube的视频,看到了江老师和Eric邀请VK.克(超喜欢他的《花水月》和《雪舞》啊!)做关于视奏的节目,发现这些音乐家其实生活里也都挺逗的,并不像舞台上那么高冷。看的过程中,突然对钢琴的视奏有了兴趣,江老师的一点我认为说的特别对,“很多人学琴的时候,都是先费力的识谱,记住每个音该弹哪儿,之后丢掉谱子,依靠肌肉记忆,练会一个曲子”。这不说的是我吗?!而经验丰富的钢琴伴奏,通常会对旋律的调式、琴键的位置非常熟悉,他们看到前几个音大致就能推测出后面几个音走势是什么样的。这其实是一种对音乐的综合能力,不仅仅是演奏本身技巧上的东西。

后来因为这样一个视谱的视频,从江老师到官大卫,最后我翻到了官大卫关于音乐的TEDx。其实你会发现,音乐很有意思,他也有理性在里面,通过升降某个音的频率,我们会得到情感完全不一样的旋律。它也有感性在里面,作曲家会把自己的情感抒发到旋律里面。我真的很同意官大卫的观点——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更多的人体音乐播放器。

先贴上官大卫TEDx的视频吧,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看看原视频,很多小伙伴应该看不到youtube上的视频,我就放一个bilibili搬运工的吧:

音乐的理性

音乐是有它的规律在里面的。我们熟知的音乐家、作曲家,绝不会因为灵光乍现,在完全不懂音乐规律的前提下,创作出一首曲子来。那么就用一个小例子,告诉大家音乐的规律。

一首歌的旋律其实是建立在音阶之上的,我们可以不知道音阶是什么,但是大家一定见过下面这个东西:

官大卫TEDX大调五个音

Do Re Mi Fa Sol这五个音,其实有非常多的歌都是建立在这五个音之上的,比如我们都听过的一首圣诞歌曲:

我们在听到这首歌的时候,会觉得是一段非常欢快的旋律,非常的明亮,让人开心。那么声音的高低是由振动频率决定的,我们可以把刚才听到的这一段旋律中Mi这个音的频率降低百分之六,我们就会得到一段非常忧伤的音乐。

官大为TEDX小调五个音

那如果我们把第二个音Re的频率降低百分之六,刚才的旋律会变成什么味道呢?没错,你会得到一段咖喱味十足的旋律。

官大为TEDX咖喱味五个音

前面两个都是降低频率,当然也可以升高某些音的旋律,比如把第四和第五个音,Fa和Sol的频率升高百分之六,我们就会得到一段虚无缥缈的旋律。

官大为TEDX虚无五个音

那现在我觉得提高百分之六不够,我希望把Fa和Sol的频率升高百分之十二,我们会得到怎样的旋律呢?我们会得到一段非常中国风的旋律。

官大为TEDX中国风五个音

我从小到大学了十几年钢琴,后来在大学也上过什么音乐鉴赏课,但是从来没有老师跟我说过这样的规律。可能老师们自己学过枯燥的乐理,知道大调明亮、欢快、有力,小调忧伤,五声音阶是中国风的感觉。但是,他们不会给你讲,把这些非常有意思的东西分享给你,除非你是真正音乐专业的学生。但是,难道我们真的感觉不到,这才是音乐真正有魅力的地方吗?

音乐是一种语言,为了表达情感

想起来之前看过官大卫关于视奏的视频,想温故知新。官大卫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,视谱厉害的人,看谱子就像看下面这段话:

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

而你视谱,看到的谱子是这样的:

明饿傻定红我这米玩改

举这个例子其实想说,音乐也是一种语言,谱子是音乐的文字。那麽把音乐比作学语言,比如英语,学英语的时候,老师讲有“听、说、读、写”四个部分。音乐的“听、说、读、写”是什么呢?听,要听得明白音的高低,音程是什么,和声的走向是什么。说,要能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情感,你可以说你学过十几年钢琴,但是你写过歌吗?你有过即兴演奏吗?读,视谱能力,看到谱子能快速的分析出调性、曲式等信息。写,演奏能力,写得快,写的规范工整,不就和我们学琴的时候,期望的弹得快,弹得准一样吗?

我们不难发现,现在学习音乐,只是在学习“写”的能力。我们学习语言,汉语、英语或是其他语言,显然不仅仅是为了写得快,写得好。当然有专门学书法的,但是学语言,肯定还是希望能利用这种语言能更好的和其他人交流。我们可以学习演讲,锻炼自己的胆量;我们也可以学习写作,散文或是流水账,记录、抒发自己的心境;我们甚至可以专门学习书法,修心养性。这些都是学语言,那么学乐器、学音乐,不关心语言本身——不关心这种语言的的语法是什么;不关心规律是什么;不关心应该怎么用它去和别人交流,抒发自己的情感;只求记住每个字的笔画,准确、快速写出来。这就和我们学乐器的初衷大相径庭了。

照着谱子,我们的ipod可以播放任何的曲子,不管多快多慢,它会比人更加准确。那么我们学乐器的初衷是什么呢?是成为人体ipod,照着谱子,播放一些曲子吗?我觉得不是,我们不应该关注我会用这个乐器,发出什么声音,而是应该是学会用音乐这种语言,借助某种乐器,把自己的情绪表达出来。这个过程是有趣的,就像我们写作一样,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莫言那样的作家,因为每个人都有写作的权利,不管是给自己的女朋友写情书,还是给家人写信。而是把音乐当成一种语言,用音乐去交流,这才应该是我们学习乐器的初衷,是我们学习音乐的初衷。

尾巴(大部分是官大为讲的)

音乐其实是一种语言,是一种关于振动频率和时间差的语言,和所有的语言一样,他有自己的字母、单词、语法。我们不需要上帝给我们特别的音乐基因,才能成为音乐家或者作曲家,才能去写歌。我们要做的,其实是去了解音乐的语法、规律。语言的意义,永远不是它发出了什么声音,而是它表达了什么情感。

事实上,现在音乐专业的教育,也是有问题的,音乐学院希望把学习乐器的学生,训练成非常优秀的演奏家,训练成非常厉害的音乐执行者,或者说的难听一点,试图把学生训练成一台人体ipod。ipod的功能,就是你可以把乐谱丢给它,它可以一五一十的把音乐播放出来。但是你把乐谱拿走,让ipod用音乐来表达自己想法,任何ipod都做不到。那么在之前,也许很有必要,经过苦练才能听到难度极高的曲子。但现在,只要动一动手机,搜一搜,你可以听到最顶级的演奏家,演奏李斯特,演奏巴赫,演奏肖邦。我们还需要音乐系每年产出这么多的毕业生,重复着同样的音乐吗?

其实,无论是音乐系的学乐器的学生,还是作为一个兴趣爱好,学乐器的我们,都太过于重视苦练,而忽视了创造。我们把一个依靠创造力并且非常有意思的东西,变成了一个依靠无尽的重复,无比枯燥的东西。当然不是说苦练不重要,苦练、学习前人的音乐重要,他让我们掌握演奏中的发力技巧,让我们具备创造时,弹出来的基本功。但是,一切都是希望让我们更了解音乐的本质,因为了解了音乐的本质,才能让我们用音乐这种语言,去表达我们自己的想法,创造不一样的东西,改变世界。

苦练和创造

因为这个世界已经不需要更多的人体音乐播放器,我们需要的是更多勇于创造的音乐家!